孟子將朝王,王使人來曰:“寡人如就見者也,有寒疾,不可以風。朝,將視朝,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?” 對曰:“不幸而有疾,不能造朝。” 明日,出吊於東郭氏。公孫醜曰:“昔者辭以病,今日吊,或者不可乎?” 曰:“昔者疾,今日愈,如之何不弔?” 王使人問疾,醫來。 孟仲子對曰:“昔者有王命,有採薪之憂,不能造朝。今病小愈,趨造於朝,我不識能至否乎。” 使數人要於路,曰:“請必無歸,而造於朝!” 不得已而之景醜氏宿焉。 景子曰:“內則父子,外則君臣,人之大倫也。父子主恩,君臣主敬。醜見王之敬子也,未見所以敬王也。” 曰:“惡!是何言也!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,豈以仁義為不美也?其心曰:'是何足與言仁義也'云爾,則不敬莫大乎是。我非堯舜之道,不敢以陳於王前,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。” 景子曰:“否,非此之謂也。禮曰:'父召無諾;君命召不俟駕。'固將朝也,聞王命而遂不果,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。” 曰:“豈謂是與?曾子曰:'晉楚之富,不可及也;彼以其富,我以吾仁;彼以其爵,我以吾義,吾何慊乎哉?'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?是或一道也。天下有達尊三:爵一,齒一,德一。朝廷莫如爵,鄉黨莫如齒,輔世長民莫如德。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?故將大有為之君,必有所不召之臣;欲有謀焉,則就之。其尊德樂道,不如是,不足與有為也。故湯之於伊尹,學焉而後臣之,故不勞而王;桓公之於管仲,學焉而後臣之,故不勞而霸。今天下地醜德齊,莫能相尚,無他.好臣其所教,而不好臣其所受教。湯之於伊尹,桓公之於管仲,則不敢召。管仲且猶不可召,而況不為管仲者乎?
( S }, P- S& Z% h 孟子準備去朝見齊王,恰巧齊王派了個人來轉達說:“我本應該來看您,但是感冒了,吹不得風。明早我將上朝處理政務,不知您能否來朝廷上,讓我見到您?”
- J* q# W3 S! c. F 孟子回答說:“不幸得很,我也有病,不能上朝廷去。”3 M0 \& b9 V4 A! J0 c
第二天,孟子要到東郭大夫家裡去弔喪。公孫醜說:“昨天您託辭生病謝絕了齊王的召見,今天卻又去東郭大夫家裡弔喪,這或許不太好吧?”
! K- B/ X6 [* U, R, }# n* ` J 孟子說:“昨天生病,今天好了,為什麼不可以去弔喪呢?”
@5 f+ a. f9 ?2 A0 o8 o 齊王打發人來問候孟子的病,並且帶來了醫生。孟仲子應付說:“昨天大王命令來時,他正生著病,不能上朝廷去。今天病剛好了一點,已經上朝廷去了,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達。”
% f7 k! z1 B6 h) w. w) x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攔孟子,轉告孟子說:“請您無論如何不要回家,而趕快上朝廷去!”
( E; y, R1 i/ R p1 M% q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醜的家裡去住宿。景醜說:“在家庭裡有父子,在家庭外有君臣,這是人與人出問最重要的倫理關係。父子之間以慈恩為主,君臣之間以恭敬為主。我只看見齊王尊敬您,卻沒看見您尊敬齊王。”5 A5 u- r5 P' G: R& V
孟子說:“哎!這是什麼話!在齊國人中,沒有一個與齊王談論仁義的。難道是他們覺得仁義不好嗎?不是。他們心裡想的是:'這樣的王哪裡配和他談論仁義呢?,這才是他們對齊王最大的不恭敬.至於我,不是堯舜之道就不敢拿來向齊王陳述。所以,齊國人沒有誰比我更對齊王恭敬了。”4 s* j( p( R8 V; ]. x; {* f* B1 {! L
景醜說:“不,我不是說的這個方面。禮經上說過,父親召喚,不等到應'諾','唯'一聲就起身;君王召喚,不等到車馬備好就起身,可您呢,本來就誰備朝見齊王,聽到齊王的召見卻反而不去了,這似乎和禮經上所說的不大相合吧。”8 Q9 T' e8 v+ E# `6 x
孟子說:“原來你說的是這個呀!曾子說過:'晉國和楚國的財富,沒有人趕得上。不過,他有他的財富,我有我的仁;他有他的爵位,我有我的義。我有什麼不如他的呢?'曾子說這些話難道沒有道理嗎?應該是有道理的罷。天下有三樣最尊貴的東西:一樣是爵位,一樣是年齡,一樣是德行。在朝廷上最尊貴的是爵位;在鄉里最尊貴的是年齡;至於輔助君王治理百姓,最尊貴的是德行.他怎麼能夠憑爵位就來怠慢我的年齡和德行呢?所以,大有作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喚的大臣,如果他有什麼事情需要出謀劃策,就親自去拜訪他們。這就叫尊重德行喜愛仁道,不這樣,就不能夠做到大有作為。因此,商湯對於伊尹,先向伊尹學習,然後才以他為臣,於是不費大力氣就統一了天下;桓公對於管仲,也是先向他學習,然後才以他為臣,於是不費大力 就稱霸於諸侯。現在,天下各國的土地都差不多,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,相互之間誰也不能高出一籌,沒有別的原因,就是因為君王們只喜歡用聽他們的話的人為臣,而不喜歡用能夠教導他們的人為臣。商湯對於伊尹,桓公對於管仲就不敢召喚。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喚,更何況連管仲都不屑於做的人呢? 5 g K. x/ i; {! w# _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