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註冊時間
- 2012-6-10
- 精華
- 在線時間
- 小時
- 米币
-
- 最後登錄
- 1970-1-1
尚未簽到
|
绝对让人叹为观止:探秘喜马拉雅峭壁上冒死采蜜人 [21P]7 w3 v# N% _( Q, R) D" S( U
* U, i5 Y: @+ l7 G) F: Q * d, F# n; |: o1 I2 t$ j j
2 g( y. [$ F5 l* _. j7 ~# T
, ?5 i- I+ [ j/ F/ _3 B( {: _! r! N* o0 \3 v
在尼泊尔中部喜马拉雅山区的深山峭壁中,繁衍着一种世界上最大的野蜜蜂,学名是ApisLaboriosa,他们巨大的蜂巢建在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。在海拔2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脚下,有一个古隆人的小村子,当地居民中有一些人以采蜜为生,使用世代相传下来的技术和最简陋的工具。(文字图片来源:环球网)
v0 D- y( N* W7 `& S
8 ]& j, J# _8 P9 U7 m) b1 c2 z3 O% j ( i* O) x3 @, n
4 b2 [6 E, Q G5 A, @4 [ 在采蜜季节,他们攀缘在凌空的绳梯上,冒着生命危险,顶着成千上万大蜜蜂愤怒的螫叮,采集蜂蜜以为生计。过去,这种采蜜活动的惊险和有关细节是世人无从得知的。 3 D3 s% a8 @9 Z
/ D, S0 b& O; F# ^3 i9 m! P
- h/ k6 z" }! y2 J l
5 _/ x0 V6 M& @% P$ o# a& ~" B
每逢春天和秋天的采蜜季节,这些山民就背起绳梯结伴出发了,这些50米长的绳梯是用竹丝编成的,结实耐用。高山采蜜是一件危险,艰苦的工作,要靠体积的力量。他们说:“就象我们的竹绳是由许多竹丝编成的一样,我们的队伍紧密地团结在一起,就可以去一个人单独无法去的地方。”
6 v P+ F L' F! n+ S# C: k& X4 n) r, d( ~
# B0 @# i" Y3 ~
) v- N1 o+ U) h! ?: f
首领把它绑在竹竿上探到野蜂下方,引起蜂巢中一片惊恐混乱,野蜂纷纷在浓烟中慌忙离去,金色的蜂巢清楚地显露出来。野蜂发觉有人要采走它们辛勤劳动取得的果实,慌乱而愤怒地围绕着采蜜人飞来飞去。蜂巢分为二部分,一是紧贴悬崖的几个蜜房;一是月牙状的蜂窝,里面有蜂蛹、蜂卵和幼蜂。
. t" F$ F& r: z8 p! U; }+ [2 V+ v2 g* W, L, W6 u8 p2 I% F
( r* l2 B, W# P! N5 I
* x: b. {& A; G* S4 m& K9 B0 d 采蜜人把两根短棍插进蜂窝,短棍上系着从崖顶上吊下来的绳索,人们拉动绳索,蜂窝便被拉下来,坠落在绳梯上,采蜜人紧紧抓住了它,把这个含有大量宝贵蜂蜡的蜂窝传送到地面上。 s/ p1 R" L0 B+ m: O
( y# d6 \- W3 I* V, K3 G" J5 ?# t
1 V1 u0 f2 q* Z4 B/ n N
4 n- K* \+ H9 _! F0 D 他把一个用野山羊皮衬里的大竹筐接在蜂巢下面,挥起粗大的竹棒,就象使用一根巨大的筷子,把贮蜜房的厚厚的外皮剥开,放到筐里,巨蜂嗡嗡的啸声汇在一起,深沉而愤怒。他对这威胁全然不顾,从容不迫地、敏捷地工作着
' S& ?* X4 @1 Q% \
% `% x7 e+ a) { 8 o- Z" Q9 ? p9 Y$ {
- N1 x5 U$ W$ e+ Q: ]
他们翻山越岭,穿过田野和密林,到海拔2500米以上后,树木逐渐稀少,只有陡峭的山坡上仍然是郁郁葱葱。随着树木的减少,就可以发现成群的野蜂了。0 |3 K3 }* m/ Y; E
3 d- s+ C4 s8 U1 ?' z
" W4 A- }+ P* ~. [) t
6 K5 }3 a- A1 m. z% ^2 c' K5 c9 L6 @
在技术最熟练的首领指挥下,他们寻找目标和采集路线。决定要采的蜂巢后,他们攀上崖顶,首领从腰带上解下米袋,把谷物洒向空中,想森林之神祈祷,以取得神灵的认可,才能开始采蜜。 2 u6 }5 X V8 }+ b$ m
6 d* [+ c3 `6 a' { K" I# s
8 {" S, g" C3 ]6 q4 S4 ?0 ?3 d/ E. B
0 y h/ }; G* j( j% S& M, Q 据说如果不虔诚,成千上万的蜜蜂就会群起而攻之,曾经有采蜜人因此被蛰瞎了眼睛。然后首领聚精会神、小心翼翼地放下绳梯,丝毫不能惊扰蜜蜂,只是用“心”指挥自己的所有动作,淋漓尽致地发挥祖上传下来的精湛技艺,一气呵成地完成。
: D. ], }: {# z/ [& `/ y
. }7 G1 T9 L$ O( W# A4 c4 V
, _2 e9 w7 ^' U% } H# d# P& S! @% c4 N8 F+ ?; [3 d1 q3 K \) z
放好绳梯后,首领像蜘蛛在脆弱的蛛网上匍匐一样在摇晃不定的绳梯上蹒跚而下。这时,最轻微的判断错误都可能招致死亡。他屏住唿吸,尽最大可能靠近蜂巢。蜂巢表面,一层黑压压的野蜂在涌动着。
+ S" J1 |( t9 T3 d0 [$ S& R% ^- N( H. c) I. A, L: H
/ N( C4 m1 Z" j/ \% @ v2 J9 _
3 I& {( X$ |5 x; h 这时,另外两个采蜜人从下面爬上悬崖,到达绳梯三分之一的地方,他们站在崖坎上,背靠石壁,用绳索把绳梯拉向悬崖,使首领靠近蜂巢。
4 s1 C" C3 Y- h! P: e
. [1 z' r8 _' P. U) v# Q7 U
# D% i+ q/ Y6 e# z, L+ [
) n1 E& X; O. g 伙伴们随后在山脚上点燃篝火,用烟和喧闹驱使蜜蜂飞离蜂巢,突然,一阵风把烟吹散了,不能上升接近蜂巢。首领做了一个手势,向崖顶发出无声的指示,几分钟后,一个燃烧着的火把传下来。 ( z/ U6 E+ f. J- m# P
6 I+ @0 `, j) ~3 @9 y* z - C- c& V3 m+ [9 }6 V% g& K8 e
+ G a: S' P- i& Y2 F v' K3 J “下雨了,是蜂蜜!”崖下的人们激动地喊起来,他们纷纷举起各式各样的缸、盘去接从蜂巢里流下来的粘稠的蜜汁。这时,采蜜人装满了一大筐贮蜜房,大约有15升。
/ I3 X8 L0 G4 m$ \6 O1 f4 t3 j+ k( {9 q$ }
8 y7 Y/ q' s9 x% ~' Y1 U$ \3 N ?' K$ L* v+ q* ]" J
首领下来后,检查了蜜的颜色,在手掌上倒了一点,看是不是引起刺痛。如果引起刺痛,说明这蜜不能吃,因为野蜂可能采集对人有毒的花粉并制出有毒的蜜。曾有人因误食毒蜜而在归途中昏倒、几个小时不能动弹,冷汗淋漓,呕吐和损害视力。
9 E% ]( z8 s" C& y5 j. B2 q) W% M+ ^8 t+ n+ f- {) }
+ b2 X! \3 t; A M# H! s4 E4 R+ q! b5 n/ F9 Z' C, u% X' Y
一小时后,他们采到了40升蜂蜜和10升蜂蜡,满载而归。采蜂人并不把所看到蜂巢一网打尽,他们留下一些蜂巢,做为“种子”,以供野蜂繁衍。采集蜂巢使野蜂的数量减少,但更大的危害是对森林的生态造成了威胁。 d- a' V& u1 L1 G5 _
: M0 i1 k7 V; D7 o5 q5 D3 h & u* F9 J J. u4 d/ y0 F* m
% u2 G/ A! [& T8 m, {
' R% O" a, ]* W% _% ~8 @6 b- L1 C' ^; y6 J* C
回到家后,他们对蜂蜡进行加工,熔化后倒在竹筒里,放在井水里冷却,然后把它们揉捏成面团一样以去掉其中的水分,最后做成一块块二公斤半重的腊砖。这些腊砖将运到加德满都出售给制作手工艺品的工匠,在铸铜时使用。
) d% _* D0 W1 E+ v. p
0 r* e5 x: q6 u2 k/ y+ ?( g( R
, u1 L* N# x" j& ~% \; i3 q1 t: K! n; L% y; O8 ~
蜂蜜少量自己食用,大部分用来换取牛奶、谷物以及雇人做工。所有参加采蜜、加工、提供工具的人都得到一份蜂蜜,数量按贡献大小依次分配,首领当然最多。
! c9 X- {" {: A9 L+ y9 e# `( O6 k: z/ Z$ P
( J, \) I. S3 U) [; @* }7 _" z$ X2 K8 M4 q2 D! V% Q
尼泊尔采蜜人使用的方法非常原始简陋,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。在离他们居住地方不远的崖壁上有一幅石刻画,表现了1000多年前人们采蜜的情景,和现在的情况基本一样。在非洲和印度也发现古类似的遗物。
- I8 v5 U0 o7 p& L# h+ \6 K+ N) u1 } D, C4 }5 \8 O2 l$ q7 E
采蜜有时是一种用生命做代价,从中获得甜蜜的工作。在大群野蜂进行反击时,他们只有一个松散的头罩披在头上做为保护。被野蜂蛰后,又痒又痛,到了晚上用镊子拔掉刺在身上的一根根螯刺。 % Y9 i* K" ]; r
& H* V# @! V! I* g8 X0 n
) a3 R4 V8 `& c# I4 g; ?5 a. B
+ M) _% t% V; o3 Q0 L
一位老采蜜人望着年轻伙伴肿胀的脸调笑说:“我老了,肌肉已经干瘪,肿不起来,但你们年轻人的肌肉很嫩,被蜜蜂一蛰就象吹气一样肿起来。”采蜜人称自己是山林之子,他们一生也难得去城市几次。他们说:在采蜜时,我们用枯叶做床,以野果为食,以头罩为棚。有钱,我们很高兴,没有钱,我们也很高兴。 + G& e+ ~; J- B- }$ l
3 O- w" ?. G# m8 t6 ^6 d
) H. q8 k, p3 n- X4 {
* D: {- F. b* H 由于现代生活的吸引,从事采野蜂蜜的人日趋减少。老人们希望把自己的绝活传给儿子,但他们都不愿意做一名采蜜人。' k& z3 q. g, D& g8 H9 R1 j" x
4 R, X- E3 ^) {; o r- c7 C, q5 k
3 Q6 P4 X. p. `9 D% I$ t; _2 x
5 Y+ @) y# [' p, K7 M
9 ?$ u# c+ A$ S, y) E2 D
! ]# o8 {# Y" L; n$ p ! Y1 m; A8 C! J5 Q+ D h2 j
( d# r0 B& V" I: ^* ~
|
評分
-
查看全部評分
|